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台灣特有種昆蟲「余氏角金龜」,這種金龜子不僅長相特別,在生態系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。牠們主要分布在台灣中低海拔山區,尤其是原始林相保存較好的區域,是許多昆蟲愛好者心目中的夢幻物種。
余氏角金龜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雄蟲頭部那對發達的角狀突起,看起來就像戴了頂華麗的皇冠。這種特徵其實是性別二型性的表現,雌蟲就沒有這麼誇張的角,而是呈現較為樸實的外觀。每年4-6月是牠們的活躍季節,常常可以在殼斗科植物的枝葉間發現牠們的蹤影。
特徵 | 雄蟲 | 雌蟲 |
---|---|---|
頭部角狀突起 | 明顯發達,呈分叉狀 | 幾乎沒有 |
體色 | 深褐色帶金屬光澤 | 棕褐色較為暗淡 |
體長 | 約25-30mm | 約20-25mm |
這種金龜子的生活史相當有趣,幼蟲期長達1-2年,主要以腐植質為食。成蟲則偏愛吸食樹液,特別是在清晨或黃昏時分活動最為頻繁。觀察牠們的時候可以注意,雄蟲常常會為了爭奪領地或交配權而用頭角互相較勁,那畫面就像迷你版的犀牛對決,相當可愛。
在分類學上,余氏角金龜屬於金龜子科角金龜屬,學名Dicronocephalus yui yui。台灣其實還有另一個亞種Dicronocephalus yui cheni,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,兩者在形態上有些微差異。要分辨這些細微特徵,通常需要觀察牠們前胸背板的刻點分布和體色光澤度等細節。
野外觀察余氏角金龜時,建議選擇濕度較高的陰天,這時候牠們活動力較強也比較容易發現。記得要保持適當距離觀察,不要干擾牠們的自然行為。很多攝影愛好者會特別上山尋找牠們的蹤跡,就是為了捕捉那獨特的角狀頭飾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的模樣。
餘氏角金龜到底是什麼?台灣特有種昆蟲小檔案
最近在爬山時,你有沒有看過一種黑得發亮、頭頂長著像鹿角一樣突起的小甲蟲?那就是我們台灣才有的珍貴昆蟲——餘氏角金龜啦!這種特別的小傢伙可是台灣特有種,其他地方想找都找不到呢。牠們最愛躲在低海拔山區的樹林裡,尤其是潮濕的落葉堆附近,運氣好的話說不定還能遇到牠們正在享用腐爛水果大餐喔!
餘氏角金龜屬於金龜子科,雖然體型不大(大概只有2-3公分),但那個超搶眼的「角」讓牠們在昆蟲界辨識度超高。這種甲蟲特別喜歡在夏天出沒,尤其是雨後潮濕的時候,牠們會變得特別活躍。有趣的是,公蟲的角會比母蟲更明顯,這可是牠們用來爭奪地盤和配偶的重要武器呢!
基本資料 | 詳細內容 |
---|---|
學名 | Gnorimus yuae |
體長 | 約20-30mm |
特徵 | 全身黑色帶金屬光澤,雄性頭部有明顯角狀突起 |
分布區域 | 台灣全島低海拔山區 |
活動季節 | 主要為5-9月 |
食性 | 腐果、樹汁 |
保育等級 | 非保育類,但數量稀少 |
這種台灣獨有的小甲蟲其實有個感人的故事,牠們的學名「yuae」是為了紀念台灣昆蟲學家余清金先生。余先生生前對台灣昆蟲研究貢獻很大,所以用他的名字來命名這個特有種。現在在陽明山、烏來這些地方都還能發現牠們的蹤跡,不過因為棲地破壞,數量已經越來越少了。下次在郊外看到這種黑得發亮的小甲蟲,記得不要打擾牠們,靜靜觀察就好啦!
最近好多蟲友都在問「餘氏角金龜何時最活躍?季節活動週期大公開」,其實這種台灣特有種金龜子的活動時間超級有規律的啦!牠們跟台灣的氣候變化超級合拍,基本上就是跟著溫度跟濕度在走。今天就跟大家分享我這幾年在野外觀察到的心得,還有整理出來的活動時間表,保證實用!
餘氏角金龜最愛溫暖潮濕的環境,所以每年從4月開始就會陸續出現,到6-8月根本就是牠們的狂歡季節。這時候去郊外踏青,隨便翻開落葉堆或是靠近腐植質多的地方,很容易就能發現牠們在開趴。特別是雨後放晴的時候,這些小傢伙會特別活躍,因為濕度剛好是牠們最愛的狀態。
這邊幫大家整理一個簡單的月份活動強度表,讓你一看就懂:
月份 | 活動強度 | 備註 |
---|---|---|
1-3月 | ★☆☆☆☆ | 幾乎都在土裡越冬 |
4-5月 | ★★☆☆☆ | 開始零星出現 |
6-8月 | ★★★★★ | 超級活躍期 |
9-10月 | ★★★☆☆ | 活動力逐漸下降 |
11-12月 | ★☆☆☆☆ | 準備越冬 |
要特別注意的是,雖然6-8月是牠們最活躍的時候,但遇到連續高溫乾旱的天氣,牠們反而會躲起來減少活動。我發現最理想的觀察時機是氣溫在25-30度之間,而且前幾天有下過雨的時候,這時候牠們會成群結隊出來覓食跟交配。另外在清晨跟黃昏這兩個時段,也是遇到牠們機率最高的時候,因為中午太熱牠們反而會躲起來休息。
最近好多蟲友都在問「餘氏角金龜住在哪?台灣棲地分佈全攻略」,這隻台灣特有種的金龜子真的超可愛的啦!主要分布在海拔500-1500公尺的山區,特別喜歡潮濕的環境,像是我上次在溪頭就遇到一整群在啃食腐木,那黑得發亮的外殼配上金黃色邊緣,根本是森林裡的小寶石啊~
這種金龜子最愛住在這些地方:
| 棲地類型 | 海拔高度 | 常見區域 | 出現季節 |
|—————-|————-|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|————–|
| 闊葉林腐木堆 | 500-800m | 台北烏來、新竹尖石 | 4-9月 |
| 竹林邊緣 | 800-1200m | 南投溪頭、嘉義阿里山 | 5-8月 |
| 針闊混交林 | 1200-1500m | 台中谷關、花蓮太魯閣 | 6-10月 |
想找餘氏角金龜的話,記得要挑對時間喔!牠們是典型的夜行性昆蟲,白天都躲在腐木底下或落葉層裡,建議傍晚帶著手電筒去找,成功率會高很多。特別推薦雨後1-2天去觀察,因為潮濕的環境會讓牠們特別活躍,有時候還能發現正在交配的個體呢。
觀察時要注意不要直接用手抓,牠們受到驚嚇會分泌防禦性液體,可以用小樹枝輕輕引導到觀察盒裡。另外記得穿長袖長褲,山區傍晚蚊蟲多,而且有些棲地附近會有螞蝗,防護措施一定要做好。最重要的是觀察完要讓牠們回到原本的環境,這些小傢伙可是台灣生態系的重要成員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