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僻邪侈原來是這個意思! | 古人説的放僻邪侈在罵什麼? | 放僻邪侈:被誤解千年的成語

by

in

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討論「放僻邪侈」這個成語,其實這個詞源自《孟子》,形容人行為放縱、不走正道的樣子。在現代社會裡,這種現象其實不少見,只是表現方式跟古代不太一樣了。

說到放僻邪侈的行為,我們可以從幾個面向來看。最常見的就是那種整天遊手好閒、不務正業的人,他們可能沉迷於賭博、酗酒,或是其他不良嗜好。這種生活方式不僅害了自己,也常常拖累身邊的親友。記得以前鄰居有個阿伯就是這樣,把家產都賭光了,最後妻離子散,真的很慘。

古代表現 現代表現
不務正業 啃老族、躺平族
沉迷聲色 網路成癮、過度追星
違法亂紀 詐騙、吸毒

現在年輕人裡也有類似的情況,像是有些人整天打遊戲打到廢寢忘食,工作也不找,靠爸媽養。這種生活態度其實就是現代版的放僻邪侈。我朋友的表弟就是這樣,大學畢業三年了還在家裡當米蟲,每天睡到中午,醒來就打手遊,父母說他幾句就發脾氣,真的很讓人頭痛。

不過話說回來,放僻邪侈的行為背後通常都有原因。可能是家庭教育的問題,或是社會環境的影響。像現在物價高、薪水低,有些年輕人覺得再怎麼努力也買不起房子,乾脆就擺爛。這種心態雖然可以理解,但長期下來對個人和社會都不是好事。我們應該要找到平衡點,既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,也不能完全放棄奮鬥。

古代孟子講這個成語的時候,主要是勸誡統治者要導正人民的行為。現在雖然時代不同了,但道理還是相通的。不管是政府還是家長,都應該多關心身邊的人,及時發現問題並給予適當的引導。畢竟放任不管的話,小問題也可能變成大麻煩。

放僻邪侈


今天我們來聊聊「放僻邪侈到底是什麼意思?台灣人常用的成語解析」。這個成語聽起來有點文謅謅,但其實在台灣日常生活中還是會不時聽到,特別是用來形容那些行為很誇張、不按牌理出牌的人。簡單來說,「放僻邪侈」就是在講一個人做事太超過、太離譜,甚至有點走火入魔的感覺。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這個成語拆開來看會更有意思:「放僻」指的是行為偏離常軌,「邪侈」則是說奢侈浪費到不正當的地步。合在一起就是在罵人做事不守規矩、揮霍無度。像是有錢人炫富買超跑還故意違規停車,或是政治人物亂花公帑辦一些沒意義的活動,這些都可以用「放僻邪侈」來形容。

在台灣,這個成語雖然不算超級常用,但還是有它的存在感。特別是新聞報導或長輩訓話的時候,偶爾會冒出來。下面整理幾個台灣人比較熟悉的類似成語,大家可以對照看看:

成語 意思 使用場景
放僻邪侈 行為乖張、奢侈浪費 批評人做事太超過
揮金如土 花錢像灑土一樣不手軟 形容人亂花錢
為所欲為 想幹嘛就幹嘛,不受約束 指人任性妄為
無法無天 完全不把法律規矩放在眼裡 形容人囂張到極點

講到這裡,大家應該對「放僻邪侈」有更清楚的認識了。這個成語其實蠻有畫面的,光聽就覺得這個人一定很誇張。不過要提醒的是,雖然可以用來批評別人,但自己也要小心不要變成別人眼中「放僻邪侈」的對象啊!畢竟在台灣社會,做人還是要懂得拿捏分寸比較好。

下次如果你看到有人在大馬路上開派對擋住整個車道,或是把鈔票當紙花撒,就可以搖搖頭說:「這也太放僻邪侈了吧!」保證旁邊的台灣人都會點頭如搗蒜,因為這種行為真的讓人看不下去啊!

為什麼古人會用『放僻邪侈』形容人?背後典故大公開

大家有沒有聽過長輩用「放僻邪侈」罵人?這個成語聽起來文謅謅的,其實是古人用來形容那些行為乖張、奢侈荒淫的人。最早出現在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,孟子當時在勸誡君王不要放任百姓做壞事,原文寫道:「放僻邪侈,無不為已」,意思是說如果不好好管教,人們什麼荒唐事都做得出來。


古人用詞真的很精準,「放僻邪侈」四個字拆開來看各有深意:

字詞 意思 現代白話解釋
放縱 不管教、任由亂來
乖僻 行為古怪不正常
邪惡 心術不正、做壞事
奢侈 揮霍無度、過分享受

在古代社會,這種行為特別被重視,因為儒家思想強調「克己復禮」,覺得人應該要節制慾望、遵守規矩。像《禮記》裡就警告「奢則不遜」,太奢侈的人會變得傲慢無禮。所以當有人太超過,古人就會用「放僻邪侈」來形容,等於是在說這個人「沒救了」、「遲早出事」。

有趣的是,這個成語在古代文獻中常常跟「教化」的概念綁在一起。比如《漢書》提到地方官員的責任時,就說要「防其放僻邪侈」,意思是與其等百姓變壞才來抓,不如平時就好好教育。這種思想到現在還是很有道理,與其等小孩學壞才打罵,不如從小教好規矩對吧?

放僻邪侈

孟子當初是怎麼用『放僻邪侈』罵人的?歷史故事告訴你,原來這位儒家大師罵起人來也是火力全開!話說戰國時期各國君主整天想著打仗擴張,老百姓苦不堪言,孟子看到這種亂象直接開嗆:「放僻邪侈,無不為已」,根本是在罵那些當權者「你們這些亂搞的傢伙,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啦!」

這句「放僻邪侈」可不是普通的批評,而是孟子對當時社會亂象的精準診斷。我們來看看孟子到底在罵哪些行為:

詞語 孟子原意 現代對照
放縱慾望不知節制 像政客亂花公帑吃喝玩樂
走歪路不守正道 官員搞特權關說、鑽法律漏洞
思想偏差違背仁義 為利益出賣良心、欺壓百姓
奢侈浪費不顧民生 豪華辦公室+天價餐費還要人民買單

當時齊宣王問孟子怎麼治國,孟子直接說「王何必曰利?亦有仁義而已矣」,根本是在酸那些只想著打仗賺錢的國君。他老人家看到梁惠王搞什麼「庖有肥肉,廄有肥馬」但「民有飢色,野有餓莩」,氣到用「率獸食人」來形容,罵人功力簡直是戰國版「幹話王」!

其實孟子罵得最狠的是那些帶頭作亂的權貴,他說「上有好者,下必有甚焉者矣」,意思是上位者愛搞這些放僻邪侈的勾當,下面的人就會變本加厲。這情況是不是很眼熟?就像現在有些公司老闆自己遲到早退,員工當然有樣學樣,整個團隊風氣就爛掉了。孟子兩千年前就看透這種「上樑不正下樑歪」的人性,難怪能成為亞聖啊!

有煩惱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掌握未來發展!

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