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好多朋友問我「釘耳窿英文」點講,其實英文叫做”ear piercing”或者”get one’s ears pierced”。台灣年輕人而家好流行釘耳窿,特別係韓系偶像帶起嘅多個耳洞風潮,連男生都會釘2-3個耳洞,真係好時尚啊!
講到釘耳窿,首先要了解唔同部位嘅英文點講。耳垂係最常見嘅位置,英文係”earlobe piercing”,而耳骨就叫做”cartilage piercing”。如果想型啲,可以試下”helix piercing”(耳輪穿刺)或者”tragus piercing”(耳屏穿刺),呢啲都係近期好hit嘅款式。記得我個friend第一次去釘耳骨,痛到喊出嚟,但為咗靚真係咩都忍到!
部位 | 英文名稱 | 疼痛指數(1-5) |
---|---|---|
耳垂 | earlobe piercing | 1 |
耳骨 | cartilage piercing | 3 |
耳輪 | helix piercing | 2 |
耳屏 | tragus piercing | 4 |
釘完耳窿之後,保養都好重要。英文叫做”aftercare”,要記住每日用生理鹽水清洗,英文係”saline solution”。我表妹之前就係冇做好aftercare,搞到發炎,最後要睇醫生。店員通常會教你點保養,記得要問清楚”how to take care of new piercings”。
而家好多人會一次過釘幾個耳洞,英文可以話”multiple piercings”。我個同事上個月一次過釘咗3個,仲要係唔同款式嘅耳環,真係好有型!不過要提醒大家,釘耳窿最好去專業嘅店舖,問清楚”what types of earrings are suitable for new piercings”,通常會建議用”stud earrings”(耳釘)或者”hoop earrings”(耳環)。
最近好多台灣年輕人都想嘗試穿耳洞,但你知道「穿耳洞英文怎麼説?台灣人最常用的説法」是什麼嗎?其實在台灣我們最常聽到的是直接説”piercing”,不過英文裡面其實有更精準的説法喔!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這些實用的英文用法,下次出國或是跟外國朋友聊天就不用怕講不出來啦。
首先要知道的是,穿耳洞在英文裡最標準的説法是”ear piercing”,這個詞在國外美妝店或飾品店都會看到。不過台灣人習慣簡化成”piercing”,可能是因為比較好記又順口。如果你要特別強調是穿耳垂,可以説”lobe piercing”;穿耳骨的話就是”cartilage piercing”。這些説法在台灣的刺青店或穿耳洞工作室也常常聽到師傅們使用喔!
下面整理幾個台灣人最常用到的穿耳洞相關英文詞彙:
中文説法 | 台灣常用英文 | 標準英文説法 |
---|---|---|
穿耳洞 | piercing | ear piercing |
耳垂穿孔 | – | lobe piercing |
耳骨穿孔 | – | cartilage piercing |
耳環 | earring | earring |
耳針 | stud | ear stud |
在台灣的穿耳洞文化裡,我們還會聽到一些特別的用語。比如説「槍穿」在英文是”gun piercing”,「手穿」則是”needle piercing”。現在很多台灣年輕人追求個性化,會選擇”helix piercing”(耳輪穿孔)或”tragus piercing”(耳屏穿孔),這些在台北東區或台中的文青小店都很常見。記得剛穿完耳洞要好好照顧,英文叫”aftercare”,這個詞在台灣的穿耳洞社團也經常被提到。
台灣人穿耳洞的年齡層越來越廣,從學生到上班族都有。很多媽媽會帶小朋友去”first piercing”,也就是第一次穿耳洞。在百貨公司專櫃常看到的”free piercing with purchase”,就是買耳環免費穿耳洞的促銷活動,這個在台灣超級受歡迎的!不過要提醒大家,穿完耳洞後的保養真的很重要,台灣潮濕的氣候容易讓傷口發炎,記得要定期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喔。
最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,為什麼老外都説ear piercing?釘耳窿的文化差異其實反映了東西方對身體改造的不同態度。在台灣我們習慣說「穿耳洞」或「打耳洞」,但英文直接用「ear piercing」這個專業術語,聽起來就很有儀式感。這背後其實隱藏著不同文化對身體自主權的看法,西方人普遍把穿耳洞視為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,而亞洲文化則更常把它當成傳統習俗的一部分。
記得小時候阿嬤帶我去銀樓穿耳洞,老師傅用紅線沾麻油消毒後快速一針穿過,那種痛感到現在都忘不了。但外國朋友聽到這個故事都嚇壞了,因為他們通常是在專業穿刺工作室,用消毒過的穿刺針慢慢來。這種差異也體現在年齡觀念上,很多西方家長會讓小女生嬰兒時期就穿耳洞,但在台灣多數人還是等到青春期過後。
文化差異 | 台灣常見做法 | 西方常見做法 |
---|---|---|
稱呼方式 | 穿耳洞、打耳洞 | ear piercing |
執行場所 | 銀樓、美容院 | 專業穿刺工作室 |
適當年齡 | 青少年以後 | 嬰兒時期即可 |
工具選擇 | 傳統手穿或耳槍 | 專業穿刺針具 |
文化意義 | 成年禮、傳統習俗 | 個人風格展現 |
觀察這些差異真的很有趣,特別是在台灣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接受多元的身體改造文化。現在街上看到有人戴著各種酷炫的耳環或耳骨釘已經很普遍,但老一輩還是會皺眉頭說「啊捏甘好?」這種世代間的觀念碰撞,也讓耳洞文化在台灣有了新的發展。不過說到底,不管是叫ear piercing還是穿耳洞,重要的是找到讓自己開心的方式來表達個性啦!
第一次釘耳窿要注意什麼?英文術語先學起來!這篇就來幫大家整理新手必知的注意事項,順便教你跟店員溝通時會用到的專業術語,讓你第一次穿耳就上手~
穿耳前最重要的就是選擇信譽良好的店家,路邊攤雖然便宜但衛生條件堪憂,建議找專業穿刺工作室或醫美診所。記得先確認店家用的是「一次性無菌穿耳器」還是「穿刺針(Needle)」,後者雖然聽起來可怕但其實更專業,傷口較平整也比較不容易發炎。另外要問清楚後續護理方式,通常會建議使用「生理鹽水(Saline solution)」清潔,千萬別聽信用酒精或雙氧水的偏方啊!
穿耳當天記得吃飽再出門,避免低血糖暈眩。衣服最好選擇開襟式,避免穿脫時勾到新穿的耳洞。現場可以跟師傅討論「耳環材質(Earring material)」,過敏體質建議選「醫療鋼(Surgical steel)」或「鈦金屬(Titanium)」,比較不會引發過敏反應。穿完當下可能會有點熱熱刺刺的感覺是正常的,但如果持續劇痛就要立即反應喔!
| 術語中英文對照表 |
|——————|—————-|
| 耳垂穿刺 | Lobe piercing |
| 耳骨穿刺 | Cartilage piercing |
| 閉合式耳環 | Stud earring |
| 耳環底座 | Earring back |
| 發炎 | Inflammation |
| 過敏反應 | Allergic reaction |
穿完後的前兩週是關鍵保養期,洗澡前記得塗抹「凡士林(Vaseline)」防水,洗完立刻用棉花棒沾生理鹽水清潔。睡覺時盡量不要壓到,如果不得已可以買「旅行枕(Neck pillow)」中間挖空那種來用。轉動耳環的迷思現在已經被證實是錯誤觀念了,反而會刺激傷口,只要保持清潔讓它自然癒合就好。萬一真的出現紅腫化膿,別猶豫直接回去找穿耳師或看醫生,自己亂擦藥可能會讓情況更糟喔!